在华夏名人传里,老子无疑是最为神秘的一位。因为他所著的《道德经》虽然只有简短的五千字配资炒股网站就,但是却包含了人间大道,对后世在哲学、科学、政治、宗教等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。关于老子最后的结果,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做了描述:“至关,关令尹喜曰:“子将隐矣,彊为我著书。”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,莫知其所终”。因为这里没有交代老子的去处,于是很多人根据这段话,认为老子出函谷关之后羽化登仙了。
后人画的老子
编辑
其实关于老子的去处,《太平广记》做了交代“老子将去而西出关,以升昆仑”。单看这段话我们只知道老子要去昆仑,这,如果不了解华夏的历史体系,是很难知道昆仑所对应的具体位置。如果结合《山海经》,我们就可以知道昆仑的具体位置。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描写了昆仑的具体位置,“海内昆仑之虚,在西北,帝之下都。昆仑之虚,方圆八百里,高万仞。上有木禾,长五寻,大五围。面有九井,以玉为槛。面有九门,门有开明兽守之,百神之所在。在八隅之岩,赤水之际,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”。这也是最早关于昆仑虚的出处。
展开剩余97%这里的昆仑虚对应的是是以冈仁波齐峰为中心方圆八百里的地方,从《山海经》中我们可以得知,昆仑虚有六条水。分别是河水、赤水、洋水、黑水、弱水、青水。河水是印度河,赤水是萨瓦斯拉蒂河,洋水是印度河,黑水是格尔纳利河,弱水是阿润河,青水是雅鲁藏布江。而《太平广记》里的老子“以升昆仑”的昆仑,就是冈仁波齐峰为中心的地区。看似老子要去的地方是昆仑,严格的说老子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昆仑,而是昆仑南方的河洛地区,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。
昆仑虚的六大河流
编辑
当年犬戎(雅利安人)攻入镐京,在骊山杀死周幽王之后,为了辟戎寇,周平王选择东迁于雒邑。所迁移的路线是,从印度半岛迁移到今天的洛阳地区。随着周平王的迁移,从此之后河洛落入了犬戎的手里。因为周平王这是一个外来户,然后就有了《史纪·周本纪》里的,“周室衰微,诸侯彊并弱,齐、楚、秦、晋始大,政由方伯”。作为一个失败的外来者,周王室在大诸侯面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,而其他大的诸侯忙着相互争夺地盘,对于周王室迁都雒邑的举动也并不太感兴趣。虽然周王室仍然被其他诸侯尊称为周天子,其实周王室自从河洛迁移到雒邑之后,就已经名存实亡了。
作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,对于东周王室的境遇是非常的了解。因为周守藏室主要管理的是西周甚至更早的典藏文献,所以说老子也是非常了解西周,这也是为什么老子会有“以升昆仑”的原因。自夏朝开始,当时的人从中原到河洛主要有两条路线,一条是从中原向南经过东夷然后来到河洛地区,这是商汤伐夏桀,盘庚迁殷,以及周平王迁都雒邑所走的路线。另一条则是从中原向西走青藏高原,这是周穆王西巡的路线,从老子的西出函谷关我们就可以推测,老子选择的是走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丘的路线。
夏朝疆域图
编辑
老子之所以那个时候选择去河洛,主要是因为周王室在中原地区受到排解,又与河洛地区出现了断层,所以才有了派出了以老子为代表,想重新把周王室与河洛地区联系起来。等到老子到了昆仑,然后来到河洛之后,发现这里的河洛的情况远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糟糕。犬戎(雅利安人)为了统治河洛地区的人,实行了以婆罗门教为主的种姓制度。把人分为五个等级,分别是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、首陀罗、与贱民五个等级。其实这种分等级制度的另一个称呼,就是奴隶制度。
如果你研究婆罗门教就会发现一件事,婆罗门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人物梵天,梵天在华夏神话中叫做炎帝。梵天的妻子萨瓦斯拉蒂,在华夏的神话中叫做听訞。曾经在印度半岛有一条特别重要的河流叫做萨瓦斯拉蒂河,它就是以梵天妻子萨瓦斯拉蒂命名的河流,这条河在《山海经》中叫做赤水,也可以叫做听訞河,是炎帝一族世代生活的河流。所以说我们现在看到的《梨俱吠陀》等古印度神话,都是以华夏神话为原型改编而来。关于梵天著名的神话传说就是梵天金卵传说,其实是有炎帝使用十日融化青藏高原的过程改编而来,因为整个青藏高原几乎是椭圆形,加上十日的照射之后宛如一个大金卵,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梵天金卵创世的神话传说。
青藏高原
编辑
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都知道,当时的中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起来,于是诞生了儒家、墨家、道家、法家等大师。很多人会以为那个时代的人,智慧和悟性都非常的高,所以才会产生各种智慧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任何智慧都不会凭空而出,都是靠知识和时间的积累。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会产生各种智慧,并不是说当时的人的悟性比现在的人高,而是和一件事有关系,就是王子朝奔楚事件。因为这次事件,周王室的众多典藏文献流落到民间,进入了诸侯国的士大夫手里,于是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得到了一些书籍,然后根据这些书籍发展出了自己的学派。
老子通过对河洛地区的观察,发现当地的人民生活被限制在种姓制度,生活过的非常的疾苦。他不无法忍受看到河洛地区的人受苦,为了对抗犬戎种姓制度,于是化胡为佛创立了佛教。相对于老子的化胡为佛创立的佛教说法,我们更容易接受的是,释迦牟尼菩提树悟道成佛。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学习积累,只靠坐在树下思考,所得的结果,只不过是毫无用处的空想而已。释迦牟尼空想的前提是,已经积累丰厚的学识,然后结合河洛地区的环境,和犬戎在河洛地区实行的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进行抗衡。
后人画的释迦摩尼
编辑
为什么老子在印度传教的时候不用他的本名,而是改用释迦摩尼,这样做会有多重好处。他可以把来屏蔽来自东方的信息,毕竟周人被犬戎打败,老师来自东方的身份不适合在印度半岛传教。而化名为迦毗罗卫国的王子,则代表着释迦摩尼的尊贵,高贵的身份可以更好的用于传教。其实这种方法并不是老子的初创,当年共工联合戎狄进攻不周负子山的颛顼的时候,共工就使用了这种方法,他把自己的说成世界独一的神,然后让戎狄的人进行朝拜,然后借用戎狄的力量打败了颛顼。在菩提树下悟道,暗示了释迦摩尼的智慧来自天上,其实这些智慧是老子做东周典藏史的时候,已经悟出了,只不过是老子来到河洛之后,经过六年的思考之后,创立了更适合在河洛地区传达的教义。
因受孔老夫子的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的影响,我们在太史公《史纪·五帝本纪》里只能看到,“蚩尤作乱,不用帝命。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,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,遂禽杀蚩尤”。至于同样描写黄帝和蚩尤大战的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,“蚩尤作兵伐黄帝,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。应龙畜水,蚩尤请风伯雨师,纵大风雨。黄帝乃下天女曰妭,雨止,遂杀蚩尤。妭不得复上,所居不雨。叔均言之帝,后置之赤水之北”。则被视为不可信的神话传说。这种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的史观影响了多代人,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相信《史记》,而不是《山海经》。
后人画的蚩尤
编辑
虽然很多人认为《史记》里的黄帝和蚩尤的大战的地点,在今天的河北逐鹿,原因是今天的河北有逐鹿之野。严格的说这种推测过于武断了,因为《史记》里描写黄帝和蚩尤大战的地点在逐鹿之野,而野在早期是可耕种的大平原的意思,河北逐鹿线地区是山区,地形明显不符合,所以说把黄帝和蚩尤的大战解读成河北,只不过是一种假设而已。反观《山海经》交代了黄帝和蚩尤大战的地点,在赤水流域的冀州之野,赤水是已经干涸的萨瓦斯拉蒂河,而冀州之野则是塔尔大沙漠的前身。我们所熟知的黄帝和蚩尤大战地点,不是在今天的中国,而是在印度半岛。
蚩尤之所以多次打败黄帝,除了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里提到的纵大风雨风伯雨师之外,还有《太平御览》卷七九引《龙鱼河图》里的“,有蚩尤,兄弟八十一人,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,造立兵仗刀戟大弩,威振天下”。不过因为蚩尤八十一兄弟“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”,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,他们一直以为蚩尤的兄弟应该是后人编造的,供人当故事听消遣用的。如果我们去看《山海经》描写的内容,蚩尤的兄弟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并没有什么奇怪的。
蚩尤与黄帝大战图
编辑
《初学记·卷九》引《归藏·启筮》记载了蚩尤的出生和死亡:蚩尤出自羊水,八肱八趾疏首,登九淖以伐空桑,黄帝杀之于青丘”。这里的羊水通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里的洋水,对应的是恒河。而黄帝杀之于青丘,对应的是青丘山,位于今天印度的奥里萨邦。同时《山海经》描写了黄帝和蚩尤大战的冀州之野,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。由此我们可以得知,蚩尤的一生大部分在印度半岛境内,根本不是所谓东夷(东南亚),至于把蚩尤和东夷联系在一起,都是后人的解读而已。
蚩尤之所以突然变得强大,主要是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帮助的原因。蚩尤的兄弟具有,“并兽身人语,铜头铁额,食沙石子,造立兵仗刀戟大弩。”这里描写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,吞食沙石子之后,可以制造打仗用的刀戟大弩,其实就是在描写冶炼金属的过程。由此我们可以得知,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是非常熟悉冶金的过程。严格的说蚩尤的兄弟“并兽身人语”,并不是蚩尤兄弟的本体,而是他们操作的冶炼炉,“食沙石子”是把矿石倒入冶炼炉。“造立兵仗刀戟大弩”就是在描写蚩尤的兄弟,把冶炼好的金属通过磨具可以制造刀戟大弩。其实这就是在描写,把矿石冶炼成金属的过程。
《山海经》的主线是女娲补天,所以说书中提到的神都是为采矿服务的,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就是其中一部分山神。因为黄帝和蚩尤的战斗在今天印度的拉贾斯坦邦,可以推测帮助蚩尤的山神,是南山经(萨特普拉山脉)、南次二经(温迪亚山脉)山脉的山神。对于这些山神,《龙鱼河图》中对这些山神称作是蚩尤八十一兄弟,说明这些山神既不是蚩尤的部下,又不是蚩尤的联盟伙伴,而是蚩尤的族人。由此我们可以推测,黄帝一族迁移到轩辕之丘,打败了生活在洋水流域的蚩尤一族。然后黄帝一族把蚩尤蚩尤的兄弟都安排进行山里采矿,他们被《山海经》的作者称之为山神。
南次二经地图
编辑
虽然《山海经》里采矿山神有先进的“蛇,鸟,鱼、鹿”等先进的设备,使用这些设备会节省使用者的体力,但是长时间的工作容易使山神变得疲惫,而且挖矿山神一般都是在深山老林里很难接触到人,容易使人产生心理问题,为此十巫还派人在山上种植草药,“有草焉,名曰鬼草,其叶如葵而赤茎,其秀如禾,服之不忧。“这种叫做鬼草的草,就是给山神解忧用的。这种草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,蚩尤一族本身对于被黄帝一族,从洋水流域赶了出来进行采矿就不满,加上采矿的工作机器劳累,于是选择加入蚩尤对抗黄帝一族。虽然《山海经》没有描写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的后果,但从蚩尤被应龙杀与凶梨土丘山可以推测,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最后的结果可能是战死,也可能是战败后被杀。
我们都知道的是苗族把蚩尤是为祖先,如果蚩尤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,主要活动在印度半岛。那么为什么今天的苗族人,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中国的西南地区。促成苗族人的迁移并不是蚩尤的战败,而是尧舜禹时代的大洪水。当年河水(印度河)爆发了大洪水,整个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被大洪水所淹没。而且这场大洪水的持续时间又特别的长,鲧和大禹治水就用了22年之久。为了躲避大洪水,蚩尤的后人开始从印度半岛向外迁移,他们的迁移路线是从印度半岛向东迁移到东南亚,一部分人选择停留下来,剩余的人继续向东迁移,然后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落户,这些人就是后来的苗族。
苗族人的装饰
编辑
只是依靠孔老夫子的“子不语怪力乱神”的历史准则,我们所能参考的历史非常的有限,目前所能参考的只有《国语》、《尚书》《史记》这几本书。然后这几本书描写的有用的信息太少,无法承载三皇五帝宏伟的历史观。我们只有重新认识《山海经》《淮南子》等描写神话的部分,重新构建华夏昆仑历史体系,才能更清楚的认识过去。如果我们真的把《山海经》所描写的历史体系构建好,从五帝到夏商周,我们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谜团都能解开。虽然很多人推崇西方人制定的文字,城市以及青铜器的文明三要素,严格的这三要素对于解读华夏的历史,几乎没有什么作用,因为华夏的历史体系是山与河。
当三星堆出土了众多造型怪异的青铜器的时候,看到他们的人几都是处于懵逼的状态。因为我们不知道铸造这些青铜器的人来自哪里,然后又去了哪里。他们为什么会铸造这么多青铜器,以及这些青铜的器的作用是什么,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。不过在众多青铜器里,最为令人瞩目的莫过于那尊通高2.62米,人像高1.8米的青铜大立人了。其实从青铜人像高1.8米,就可以推测一件事,当时的人的身高和今天人的身高相差无几。关于这个青铜大立人了是谁,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没有找满意的答案。
青铜大立人
编辑
于是关于青铜大立人的身份,网上出现了各种假设。比如黄帝说、帝尧说、大禹说、蚕丛说、巫师说等,总之你会遇到各种答案,看到这些答案你会感到他们说的都有道理,但是好像又不太正确,总感觉他们的解读缺少了什么。其实这里的缺少的,就是对于青铜大立人体系的解读。如果单看青铜大立人青铜像,你可以根据他的样子、造型、甚至他所穿衣服的图案,然后结合史书里的描写,你可以把他说成黄帝。但是目前除了后人的解读之外,暂时没有文献证明黄帝生活在江与江水四川特有的证据。
虽然三星堆出土了众多造型怪异的青铜器,但是能和史书对应的真的不多。唯一能够把三星堆青铜器和史书联系的,只有一号青铜神树,因为不管是它的青铜鸟还是青铜神树的树杈,都和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里描写的内容相对应,“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孽摇羝。上有扶木,柱三百里,其叶如芥。有谷曰温源谷。汤谷上有扶木,一日方至,一日方出,皆载于乌 ”。这里的青铜神树不是扶桑本体, 只不过是按照扶桑,等比例打造的青铜模型而已。而《山海经·》里的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,并不是在描写大海之外或者被荒废的地方,只不过是青丘山的另一个称呼而已。所以说《山海经》里的海外、海内以及大荒,都只是章节名字,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。
三星堆青铜神树
编辑
而扶桑所在地的青丘山,位于今天的印度的奥里萨邦。为什么生活在四川地区的古巴蜀人,会拥有以扶桑为原型打造的青铜神树。其实这和一个人物有关,这个人就是祝融。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描写了祝融的迁移的过程:“炎帝之妻,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,炎居生节并,节并生戏器,戏器生祝融。祝融降处于江水,生共工”。祝融最早生活在赤水流域,赤水是萨瓦斯拉蒂河,这条河在公元前2000年彻底消失。后来不知道何种原因,祝融被迫来到江水流域生活,这里的江水就是《中次九经》提到的江水,对应的是大渡河。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祝融的迁移路线,从印度半岛的萨瓦斯拉蒂河流域,迁移到今天的四川大渡河流域。三星堆的一号青铜神树,就是迁移到江水流域的祝融后人,以扶桑为原型等比例的铸造的。
三星堆除了青铜神树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,另一个人就是黄金权杖了。虽然权杖上面只画着人的笑脸,然后是弓箭射鸟和鱼,简单的解释就是一个人拿着弓箭射中了鸟,然后再射中一条鱼。黄金自古就是神圣金属,古巴蜀人不惜用贵重的黄金打造权杖,难道就是为了描写古巴蜀人打猎射鱼的场景,显然不是。很多人不知道是,这里的鱼是有寓意的,它和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里描写的,“有鱼偏枯,名曰鱼妇。颛顼死即复苏。风道北来,天乃大水泉,蛇乃化为鱼,是为鱼妇。颛顼死即复苏。”相对应。简单的解释就是,黄金权杖上面被弓箭射的鱼,就是颛顼蛇化为鱼的鱼。这段话其实是近距离观察,颛顼和共工大战的场景。
黄金权杖图案
编辑
对于三星堆的文物,很多人可能忽略一点,其实黄金权杖上的那个笑脸和,青铜大立人 是同一个人。只不过是因为黄金权杖的和青铜大立人表达的形式不同,所以刻画的形式不同而已。关于青铜大立人是谁,通过 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我们所描写的内容就可以推测,这个人就是共工,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水神共工。之所以青铜大立人是共工,而不是炎帝一族其他的人,主要是和共工所做的事情有关系。对于炎帝一族来说一直有一个痛,就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冀州之野被黄帝一族占领,后来黄帝一族和蚩尤一族又在冀州之野展开大战,因为这场大战赤水都给改道河水了。祝融一族隐忍多年,直到出生在江水流域的共工长大之后,对不周负子山的共工展开大战,然后才打败了颛顼。
严格的说颛顼和共工的不周负子山大战,就是炎帝一族对黄帝一族的对等报复。最早的时候,黄帝一族迁移到黑水(格尔纳利河)流域的轩辕之丘,赶走了生活在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流入的祝融。迁移到江水(大渡河)流域祝融的后代共工,又带人来到了不周负子山打败了颛顼。不过双方报复的后果也出奇的一致,炎帝一族生活的冀州之野变成了塔尔大沙漠。而黄帝一族开垦的栗广之野,也变成了内夫德大沙漠。最后战斗的结果是颛顼战死,然后被埋葬在务隅山。这和我们印象中的,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结果完全不同。
编辑
共工在不周负子山战胜颛顼之后,来到了轩辕之台(胡夫金字塔)的旁边,然后建造了自己的帝台共工之台(哈夫拉金字塔),从《海外北经》的,“不敢北射,畏共工之台”。可以推测出共工之台的宏伟高大。为了突出这场战斗对于炎帝一族的意义,我们可以看到共工打败颛顼的事迹别记录在权杖上,以及其他的金饰上面。不过共工建立了自己的共工之台没有多久,大禹就带领着台玺共打共工和相柳,然后大禹浇筑了自己的帝台禹之台(孟卡拉金字塔)。接着大禹就把不周负子山等区域分封给台玺,封地叫做西周国,这也是后来武王伐纣之后建立的国号西周的由来。
很多人喜欢把三星堆说成祭祀的地方,其实三星堆的器物并不是祭祀用的,而是供人朝拜的,这和今天的寺庙遗迹神庙的性质比较类似。至于朝拜的对象,就是那座高大的青铜大立人像,以及其他的青铜人像。后来三星堆的青铜像影响到了印度半岛,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半岛的很多梵天、湿婆的雕像,以及后来佛教的雕像都是受到三星堆青铜像的影响。
这两年在我国最火的青铜器,莫过于何尊了,原因是何尊铭文里出现了“宅兹中国”几个字。因为何尊里的“中国”这两个字,和我们国家的名字重名,于是这个青铜器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。自从何尊里的铭文被发现之后,我国的多个地方出现了,争夺何尊铭文里的“宅兹中国”的归属权,仿佛只要争了“宅兹中国”这几个铭文之后,何尊就属于他们那里的一样。为此我们能看到一些人把黄河,济河,淮河、长江通过一条看不见的线连接起来,也有的把陕西境内的河流的线联系起来,有的不是把线连接起来而是去查文献查资料,总之想象力一个比一个丰富。
何尊
编辑
其实研究何尊只局限于西周时代很简单,我们可以根据洛水这条河流,找到“宅兹中国”所对应的位置。如果用华夏文明的历史体系来研究何尊,就没有那么简单了。因为《史纪·周本纪》,“从自洛汭延于伊汭,居易毋固,其有夏之居”。说明周人是在夏都的基础上重新建都的,而根据《史记》的描写,夏的前身是大禹治水。如果再往前推,我们可以推到炎帝和黄帝了。所以说只靠一条河流的名字,或者是牵强的把黄河长江联系起来,都无法证明“宅兹中国”的中国归属地的。想要搞懂何尊里描写的“宅兹中国”的中国归属地,只有从华夏五帝夏商周的历史体系出发别无他法。
其实,何尊里铭文“宅兹中国”的中字已经给了我们答案,很多人习惯性的把这里的中解读成旗子,这里的中不是旗子,而是洛水流域图,对应的是河水(印度河)支流的流域图。这里的洛是杰赫勒姆河,伊水是杰纳布河,阳水是拉维河,葌水是萨特来杰河。至于中间的那个圆圈则是西周洛邑的所在地,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,西周人是在洛水的两岸建立的都城。而这里洛水同时是夏朝伊洛河斟的坐在地,也是太康时期的五子之歌发生的所在河流。另一个称呼就是,史书中所描写的“其有夏之居”所在地。
大禹治水图
编辑
为什么西周时期的天下之中会在河水(印度河)流域,而不是在其他的地方,其实是有西周的历史决定的。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描写了,“有西周之国,姬姓,食谷。有人方耕,名曰叔均。帝俊生后稷,稷降以百谷。稷之弟曰台玺,生叔均”。从这里我可以得知,西周国最早的封地在今天埃及的西奈半岛,西周国的始祖是后稷的弟弟台玺。如果按照今天的叫法,古埃及那些对于我们陌生的法老王,其实是先周时期的王。不过根据中国的史书的描写,先周的王远没有古埃及王表的帝王多。
严格的说先周的王是有断层的,这个断层的时间刚好是从叔均到不窋在西周国经营的时间,至于为什么先周的王会在这一个时间段断层,现在已经无从所知。然后就发生了从公刘到古公亶父一直在豳地经营多年,这里的豳地在今天的两河流域。直到薰育戎狄攻击豳地,古公亶父不得不带领周人迁移到渭水(喀布尔河)流域,然后就有了武王伐纣的历史。西周人从早期的台玺被分封在西周国(埃及西奈半岛),以及豳地(两河流域)到最后的古公亶父被薰育戎狄赶到渭河(喀布尔河)流域,先周的活动地点一直在河水(印度河)水系的西方。
西周天下之中图
编辑
从后来的武王伐纣,成王既伐东夷(东南亚),以及周平王迁都雒邑(洛阳),所有的事件都发生在河水(印度河)水系的东方。所以所谓的周人的天下之中,这是相对于周人西方的西周国(埃及西奈半岛),以及东方雒邑(洛阳)所说的。这也就是解释了西周的帝王为什么叫做天子的原因,简单的解释就是天的下面。如果西周的疆域真的如我们历史书学的那样,那么西周的疆域无法支撑天下的解说。只是把西周的疆域解说成中原那么小的地方,后稷埋葬地都广之野都无法解释,因为都广之野的黑水向南流入大海,而《穆天子传》中描写周穆王西巡西巡几万里去昆仑之丘,祭拜黄帝的宫殿途径黑水。只把西周的疆域说成中原以及周边的省那么大,都无法形成完美的逻辑闭环,因为那点疆域对于强大的西周显得太小了。
在秦始皇的全国玉玺出现之前,九鼎代表着至高王权。关于九鼎的样子、形态以及大小我们一概不知。只知道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描写了:“楚子伐陆浑之戎,遂至于雒,观兵于周疆。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。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”,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故事由来。在楚庄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落,楚庄王之所以向周王室问九鼎,说明楚庄王知道九鼎的由来。既然楚庄王知道九鼎的相关信息,如果是普通的鼎,一定无法过楚庄王的那一关。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九鼎具有一些特征,九鼎一定不是东周铸造的,同时九鼎具有东周没有西周相关的信息。
后人制造的楚庄王
编辑
符合西周独有而东周没有的,只有西周时期都有的青铜器铭文,而九鼎是西周时期独有的产物。所以说符合九鼎的,就是一些带有西周铭文的青铜器。不过因为西周灭亡,周平王要从遥远的河洛(印度半岛)迁都到雒邑(中原),长途迁移一定不会携带很重的器物,所以符合九鼎的则是一些西周时期,带有铭文的小型青铜器。符合这种青铜器的器物,目前只有何尊、遂公盨、康侯簋等青铜器。因为何尊的重量是14.6公斤,遂公盨的重量是2.5千克,虽然暂时没有康侯簋的重量,从康侯簋高度和口径可以推测,它是一个小型的青铜器。
有时候我们一直以为,只要谈起鼎这种青铜器,一定是和商后母戊鼎一样的大型青铜器。其实叫鼎,叫尊只不过是人给它下的定义而已。之所以九鼎在春秋时代那么重要,不是说九鼎大就能震慑人,而是九鼎里的铭文赋予了九鼎的价值。即使东周王室铸造再大的鼎,因为不是西周的器物,在诸侯面前也没有威望。众诸侯之所以尊重西周,蔑视东周王室,主要因为他们都是受到西周的分封,九鼎则代表着西周王室。所以说何尊的另一个身份就是,丢失的九鼎中的其中一个鼎。
何尊铭文
编辑
提起河图洛书,我们会不自然的想象出那两张满是点点的图。好像传说中的河图洛书,就是如点点图画的一样。严格的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河图洛书,据传是南宋时期,理学家朱熹曾派遣弟子蔡元定前往四川,找到一位名叫陈伯敷道士,从他手中获悉的,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河图洛书点点图。严格的说你不能说这两张图是错的,也不能说这两张图就是传说中的河图洛书。根本原因是没人见过早期的河图洛书,我们所知道的河图洛书,大概都如《系辞.上》里描写的,“河出图,洛出书”模糊概念。
后人制作的河图洛书
编辑
为什么很多人相信那两张点点图,就是传说中的河图洛书。不是因为那两张图包含的信息多,反而是因为图上的内容太少,激发了一些人的创造力。我们把一张白纸分发给一千个人,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间房子,一千个人会画出一千个不同的房子。这就是我们时常听到的,“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妹妹”的原因。很多人喜欢把河图洛书解读成星象图,不是说那两张点点图真的是宇宙星空图,而是那些创作人的想象力太丰富,把那两张点点图做了二次甚至更多的创作。为什么古代的智者喜欢让人看书,有时候不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知识储备,而是为了防止我们想象力过于丰富而脱离现实。
如果我们只是把河图洛书理解成太空星象图,显得太过于空洞抽象了。毕竟在《汉孔安国传》中描写了:“天与禹洛出书。神龟负文而出,列于背,有数至于九”。面对着滔天的大洪水,作为治理大洪水的最高指挥官,大禹不是安排人去治理水患,而是坐在那里观看两张与大洪水毫不相干的点点图,估计大禹的位置保不住,甚至还会重复他父亲鲧在羽山被杀的命运。所以说所谓的“天与禹洛出书”,绝对不会是那两张点点图,而是有另外的河图洛书,只不过时间过于久远,原来的那两张图早已丢失。因为后人实在找不到大禹时期的河图洛书,朱熹才让人到四川定做了两张点点图,然后对外号称找到了传说中的河图洛书。
后人画的大禹治水图
编辑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河流的名字具有时代的特征,当河图洛书出现了河洛两个字的时候,就已经告诉给我们这是在描写河、洛这两条大河的流域图了。就比如提到黄河,我们马上会联系到流经北方多省的母亲河黄河。如果你对黄河作出别的解释,估计很多人会认为你基本的常识都没有。为什么到了河图洛书就会所谓的八卦图还有星象图等,根本原因是没有人见过真正的河图洛书,很多人认为现在看到的那两张点点图就是真正的河图洛书。因为那两张点点图包含的信息太少,很多人的想象力又过于丰富,于是就有了点点图与八卦图、形象图的联系。
关于大禹治水,绝对不是简单的看着几张图,就能把大洪水治理好的,从《国语·孔丘论大骨》里的,“丘闻之: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,防风氏后至,禹杀而戮之,其骨节专车。此为大矣。”就能说明,这是大禹为了动员群神去治理河水。很多人听到这段话会认为,因为防风氏就因为晚到,而被大禹斩杀,其实这只是从孔子的视角发而已。如果换一种方式思考,情况就有所不同了。九州的人遭受着大洪水的摧残,大禹为了治水大洪水已经跟天下的诸侯商谈多次了。等待大禹带领诸rongshuirc.cnAAA侯前往河水治理大洪水的时候,结果防风氏的部落故意晚到,故意影响大禹治水的计划,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大禹杀防风氏,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杀一儆百。
会稽山地图
编辑
大禹杀防风氏提到了一座特别重要的山——会稽山。很多人会认为这里的会稽山,就是今天浙江绍兴的会稽山。其实大禹杀会稽山,特指《山海经·南次二经》的会稽山,这座山位于印度的印度恰尔肯德邦。大禹之所以在这里聚集众神商讨治水,因为当时爆发大洪水的河流是河水——印度河,而会稽山地区没有遭受大洪水的冲击,大禹可以在这里聚集众诸侯,然后前往河水水系进行治水。关于大禹治水,史书上从来没有描写大禹用的是耒耜这个工具。反而在在《太平广记》记载了:“禹治水,应龙以尾画地,导决水之所出”。如果结合《山海经》里的众多怪兽,再结合《国语·孔丘论大骨》里的大禹在会稽山聚集众神杀防风氏,那么大禹治水的时候应龙以尾画地就不奇怪了。
从萨瓦斯拉蒂河复原图我们可以发现,大禹曾经挖的新河道的长度,远比今天的京杭大运河还要长要大。因为京杭大运河是经过吴王夫差开凿邗沟,隋炀帝大规模扩建,最后是元朝完成运河”取直”工程。而大禹治理河水(印度河)水系,只用了9年,即使使用今天的各种高科技设备,9年也是一个非常短的工期。前段时间有个特别有名的新闻,就是柬埔寨要挖德崇扶南运河,这条运河的长度是180公里,竟然计划用了4年,而且还是各种大型机械不间断的工作之下,整个运河的长度才180公里,而大禹治理的河水所挖的河道,是德崇扶南运河的10倍还要多。如果没有先进的机械,那么大禹是如何做到的?
京杭大运河地图
编辑
根据《山海经》所描写的河流,结合印度河水系,我们可以推测出河水(印度河)水系每条水的名字。丰水是古马勒河,泾水是古勒姆河,渭水是喀布尔河,河水是印度河,洛水是杰赫勒姆河,伊水是杰纳布河,阳水是拉维河,葌水是萨特来杰河,这些河流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的九河。虽然很多人尝试在中国境内找到大禹治水的遗迹,但是直到今天依然没有找到相关的遗迹。主要原因是,大禹治理的河流不是中国,而是在印度半岛。至于为什么会在尧舜禹时代突然爆发大洪水,主要是因为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改道河水(印度河),河水无法承载赤水改道流入的水源,所以才会爆发大洪水。
大禹治水流域图
编辑
至于河图洛书的河是印度河,洛则是杰赫勒姆河。换一种说法,河图洛书就是河水水系流域图。还有一点,河图洛书对于华夏早期历史之所以重要,主要是与《史记·封禅书》里的,“昔三代之居,皆在河洛之间”相对应。相对于夏朝的河洛一都制,商朝实行的是商河洛而殷中原制。西周虽然选择河洛洛邑,中原雒邑的两都制,但是在西周的主力在河洛,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岛。而中原则保留了很小的雒邑,作为都城,雒邑之外的其他的疆域则分封给其他的诸侯。这样做的后果是,周平迁都雒邑之后,周天子的疆域非常的小,这也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,诸侯王动不动问鼎中原埋下了伏笔。因为周王室把自己的最重要的资本,河洛地区给弄丢了,而中原地区的势力又太小,自然就得不到其他诸侯的尊重了,东周时期的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了。
后人制
编辑
随着在印度河流域出土了20世纪20年代,哈拉帕和摩亨佐·达罗这两个遗址之后。整个历史圈不是兴奋,而是懵逼,因为这两个遗址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,他们不知道这两个遗址是怎么蹦出来的。随着西方历史学家对印度河的考古,发现了更多奇怪的地方,萨瓦斯拉蒂河在公元前2000年彻底干涸,以及印度河水系有着众多废弃的旧河道。这种考古遗迹完全和古埃及、苏美尔的历史不是一个套路,很难研究也很难理解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,关于研究古埃及、苏美尔的书籍非常的多,而研究古印度的书籍则少的可怜。
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路线
编辑
因为古印度的历史太过于复杂,西方的历史学家远不像对古埃及,苏美尔这两个文明研究的得心应手。最后他们把古印度文明解释成,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甚至更早的时间,由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,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灭亡。与之形成闭环的是,公元前2500年甚至更早的时间,印度河文明是由达罗毗荼人建立的。这一切的命名都是建立在西方历史学家命名的基础上,而生活在印度半岛的本地历史学家,并不是很接受西方历史学家编写的古印度历史体系。对于古印度的历史,他们更容易相信古印度文明,一定如《梨俱吠陀》等文献描写的那样。
巧合的是西方历史学家在印度半岛考古的时候,找到了《梨俱吠陀》等文献描写的萨瓦斯拉蒂河,而且还原了萨瓦斯拉蒂河的旧河道。虽然只是在印度半岛找到了一条河,但是因为这条河的原因,在印度半岛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历史体系,一个是以萨瓦斯拉蒂河为主的神话历史体系,另一个则是以达罗毗荼人为主的,现代人编写的古印度历史体系。严格的说,这两个历史体系是矛盾的,萨瓦斯拉蒂河是出自古人编写的经书,而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古印度文明,则是西方史学家对古印度文明的解读。
萨瓦斯拉蒂河
编辑
如果根据《梨俱吠陀》的描写,在印度半岛找到萨瓦斯拉蒂河,只能算作巧合而已。那么《山海经》同样描写的(赤水)萨瓦斯拉蒂河,就不得不重新审视古代的神话了。因为不管从赤水的位置、流向以及消失的年代,都与萨瓦斯拉蒂河相差无几。另一种巧合则是河流的名字,在《梨俱吠陀》中萨瓦斯拉蒂河是以萨瓦斯拉蒂的名字命名的。而在《山海经》中炎帝之妻听訞被称为赤水之子,这里的赤水之子不能解释成赤水的儿子,而是赤水的名字,换成另一种称呼就是萨瓦斯拉蒂河也可以叫做听訞河。
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描写了:“炎帝之妻,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,炎居生节并,节并生戏器,戏器生祝融。祝融降处于江水,生共工”。由此可以得知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流域,一直都是炎帝一族休养生息的地方。直到后来祝融降江水,这里的江水是四川境内的大渡河,炎帝一族才和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段开了联系。而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描写了:“蚩尤作兵伐黄帝,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。叔均言之帝,后置之赤水之北”。说明黄帝和赤水大战的地点冀州之野,就在赤水流域。
黄帝蚩尤大战图
编辑
当炎帝一族在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流域,黄帝和蚩尤大战于赤水流域的冀州之野时候,所谓的有达罗毗荼人在公元前2500年建立的说法,真实性就有待考证了。因为《山海经》是历史体系,有着完整的逻辑闭环,这是考古遗址和文物永远达不到的高度。因为文物只能看到点,遗址只能看到线,而历史文献可以看到面。所以我们可以轻松的根据《山海经》的描写的赤水,找到所对应的萨瓦斯拉蒂河,继而可以根据书中的内容,结合印度半岛的地形图,找到《山海经》描写的更多的山川河流。因为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把一些考古遗址,认定为历史书上描写的遗址,。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考古,已经无法和历史描写地方做匹配,完全凌驾于文献代指古代遗址了。
而关于达罗毗荼人在《山海经·海外东经》里有另外称呼,这些人就是黑齿国、雨师妾、劳民国等人,这些人具有,“其为人黑。或曰教民。一曰在毛民北,为人面目手足尽黑”。 这和今天生活在印度半岛南部黑皮肤的达罗毗荼人,完全相符合。不过从作者用“其为人黑”对这些人做特别标注,说明青丘山的黑齿国、雨师妾这些黑人只是个例,并不是大规模的存在。间接的暗示了青丘山之外的其他人,都不会是“其为人黑”,由此可以说明,所谓古印度河文明,一定不是达罗毗荼人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建立的。如果古印度文明有达罗毗荼人创作,那么《山海经》就不会对黑齿国、雨师妾、劳民国这些人做“其为人黑”的特别标注了。
青丘山的其为人黑的聚集地
编辑
除了古印度河文明由达罗毗荼人建立之外,另一个就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时间了。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,一般认为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的时间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,如果结合《山海经》等古代书籍,结合印度半岛的考古,公元前1500年这个时间段有问题。因为在公元前几乎是商朝初期,那个时候商人已经从黄河流域打到印度河流域了,换一种说法就是印度河流是商朝的地盘。如果商人的疆域只是中原以及周边等地区那么大,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入侵古印度的说法是成立的。但是当大禹治水治理的是印度河水系,而《史记》中描写的周人,“自洛汭延于伊汭,居易毋固,其有夏之居”。简单的解释就是,周人在夏人的都城上重新建都。
当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河水(印度河)水系的时候;周人又在夏人的都的时候;中原地区的雒水还没有修改成洛的时候;同时早期的洛水是杰赫勒姆河,伊水是杰纳布河的时候等。都在说明古印度文明和夏商周的联系,同时我们可以根据《山海经》描写炎帝一族生活的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,结合黄帝生活的黑水(格尔纳利河),然后形成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。所以《史记·封禅书》,”昔三代之居,皆在河洛之间”的河洛,不是今天的黄河、洛河。我们现在所说的流经洛阳的洛河,是曹丕时才把雒水修改成洛水的。
夏朝疆域图
编辑
雅利安人真正入侵古印度的时间,是西周末年。雅利安人在我国有个鼎鼎大名的名字,就是犬戎。在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曾经描写周文王、周穆王都讨伐过犬戎,但是都没有彻底打败犬戎这个游牧民族。直到西周末年,犬戎联合申、缯两个诸侯国,杀了周幽王灭亡了西周。为了躲避犬戎,周平王选择从河洛(印度半岛)迁移迁移到雒邑(中原)地区。因为犬戎的入侵,周平王的东迁,以及东周王室的众多文献散落到人间,加上诸侯之间的战乱,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等事件,未来的人已经不知道昔三代的河洛在今天的印度半岛了。所以说所谓的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的时间是公元771年,而不是公元前1500年。
当我们把安阳殷墟当作殷的都城,郑州商城遗址当作商的都城之后,貌似我们已经破解了殷商的谜团。但是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商人服象,为虐于东夷”。这段话却很少有人解释,不是研究商朝的人不想解释,而是再怎么解释都无法形成逻辑闭环。因为直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在中原地区发现野象的骨骼,同时中原地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,冬天几乎见不到植被,大象食物来源都是问题。而且商人服像,肯定不是抓捕一两只大象,而是组织十几头甚至几十头的象军才能展现大象的威力。一只两只大象充作商人的象军,不会记录在史书里。
象兵
编辑
关于商的起源《史记·殷本纪》做了描写:“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,封于商”。如果单看这句话,我们无法推测出商的位置,主要是这个商没有山川河流当作参考,只靠商这个字无法确定商的位置。其实“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”,就包含了很多信息,契是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才分封的商,可以证明一件事,商的封地和大禹治水有联系。而且还说明了一件事,商王契和大禹是一个时代的人,先商和大禹是并立。只不过是夏有封地,有国号,而先商的都城不断的变化而已。
关于大禹治水我之前的作品已经做过描述,大禹治水的河流不是我国的河(黄河),而是印度半岛的河水(印度河)水系。根据西方历史学家对印度河的考古,在今天的巴基斯坦找到印度河水系旧河道,这些旧河道就是大禹治水的遗留的遗迹。而且《山海经》里提到的还有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流域是炎帝一族生活的区域,黑水(格尔纳利河)黄帝一族生活,从炎帝到黄帝,然后再到大禹治水,我们完全可以根据《山海经》结合印度半岛山川河流建立起完整的历史体系和逻辑闭环。这在中国是很难做到的,因为我们的断代史工程是从夏开始的。
三大山经
编辑
如果我们去看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就会发现王亥的故事,“有困民国,勾姓而食。有人曰王亥,两手操鸟,方食其头。王亥托于有易、河伯仆牛。有易杀王亥,取仆牛”。据《竹书纪年》记载:帝泄“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,有易杀而放”。根据历史学家推测,王亥是从商丘的路上出发之后,有易杀死的。在《山海经》里王亥出现在《大荒东经》,而大荒东经描写的是青丘山里的场景,由此可以一件事,王亥活动的地点在青丘山,位于今天印度的奥里萨邦。所谓的契封于商丘,另一种称呼是青丘,这里的商也是《竹书纪年》:“相居于斟灌。 十五年,商侯相土作乘马。遂迁于商丘”。所讲的商丘与商王契分封的是一个地方。
我们确定契的分封地的商丘在青丘山,再结合大禹治理洪水的河流是河水(印度河),夏商的联系一切就合理了。当年夏后启为了统一九州,在大乐之野起兵,打败了商王契,然后就有了《史纪·殷本纪》里的,“成汤,自契至汤八迁,汤始居亳”。而在“帝盘庚之时,殷已都河北,盘庚渡河南,复居成汤之故居,乃五迁,无定处“。告诉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,成汤的故居亳在黄河的南岸。由此我们知道了一件事,商人从契到成汤八迁的路线是从青丘山(印度的奥里萨邦),经过东夷(东南亚)然后迁移到黄河的南岸。
夏后启统一夏朝疆域图
编辑
而在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交代了成汤对夏的讨伐,“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,克之,斩耕厥前。耕既立,无首,走厥咎,乃降于巫山。”这里交代了成汤伐夏桀的地点在章山,就是《山海经·中次十一经》所描写的章山,位于今天中国的广西。关于这场战争,《史记·殷本纪》里有另一种描写:“桀败於有娀之虚,桀奔於鸣条,夏师败绩”。为什么可以确定章山在今天的广西,因为《山海经》是完整地理历史体系,这是《史记》里没有山川河流做参考的地点,永远不能比拟的。
因为我们现在没有夏朝时期的地图,很多时候只靠地名,是无法找到这个地点的。比如夏都阳城,阳翟,夏都老邱等,只是简单的两个字,根本不知道这些字表达的具有位置。斟则不一样,可以联系到伊洛河,于是就有了具体位置。同时《山海经》还交代了夏耕逃往的地点在巫山,这里的巫山就是《山海经·大荒南经》里的:“有巫山者,西有黄鸟。帝药,八斋。黄鸟于巫山,司此玄蛇”。这座山位于印度的切蒂斯格尔邦。简单的解释就是成汤一路打败了夏朝的军队,然后灭亡了夏朝。
商朝末年图
编辑
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一点,殷商不是实行中原一都制,而是以河洛为主的商加上以中原为主的殷两都制。所谓的盘庚迁殷,并不是盘庚带领商朝的臣子在中原地区来回的迁移,而是从河洛地区迁移到中原地区,《周纪·殷本纪》“复居成汤之故居”,就是最好的说明。盘庚之所以带领人从河洛迁移到中原,因为两地距离商都和殷都距离太远, 如果商地和殷地长时间不接触,殷地很容易脱离商的管辖。毕竟商和殷中间加了一个东夷(东南亚),此地民风彪悍,善射,夏朝就因为东夷的后羿寒浞之乱,差一点才灭亡。幸亏后来夏杼作甲和矛,克服了东夷人的善射,从此东夷归入夏朝的疆域。
到了商朝末年,爆发了商朝对东夷的战争。《左传》:“商纣为黎之搜,东夷叛之”和“纣克东夷而陨其身”。虽然商人战胜了东夷,但是商朝对东夷的战争也损耗了商的国力,强大的商朝变成了陨其身的后果。不过《吕氏春秋・古乐》:“商人服象,为虐于东夷”。增加了商人抓捕野象,然后对东夷发动战争的描述。因为商人的国力衰退,然后给了渭河(喀布尔河)流域的周人部落,趁机攻打商人的机会,然后就有了武王伐纣的事件。这就是为什么会有《史记・周本纪》,“里的自洛汭延于伊汭,居易毋固,其有夏之居”。这里的洛是杰赫勒姆河,而伊水则是杰纳布河。
萨瓦斯拉蒂河流域图
编辑
由此我们可以根据《史记》等书,然后结合《山海经》里的地点,还原一下商朝末年的地图。商纣王讨伐的东夷指的是今天的东南亚,这里是夏人和商人一直头痛的地方;而伯夷叔齐饿死的,《山海经·中次十经》 有描写,具体位置在中国西藏和缅甸的交汇处。周文王埋葬的地点在青丘山,位于印度的奥里萨邦,而在《史记》里周文王的埋葬地在毕。之所以《山海经》和《史记》里周文王的埋葬地名字不同,主要是《山海经》与《史记》使用的地理体系不同而已。而古公亶父迁都的渭是阿富汗的喀布尔河。由此可以推测一件事,符合商朝末年王都朝歌,则在在今天的恒河流域。
关于《山海经》的创作年代,一直存在争议,目前主流学者认为《山海经》成书于,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。如果单看这个成书年代,我们还以为《山海经》的创作年代是战国时期左右。其实《山海经》的开始创作和成书,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从《山海经》描写的内容可以看出,书中描写从帝俊开始经过五帝,夏后启的夏和成汤伐夏桀的商,直到出现到商朝末年的箕子朝鲜结束为止。所以说不能拿《山海经》的成书年代,当作《山海经》的创作年代。
古本山海经
编辑
春秋战国是诸侯混战的时代到处都在打仗,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可以去全中国,进行山川河流的勘探和考察。而且《山海经》描写的五藏山经的疆域非常的大,远比春秋战国时期所有诸侯加起来的疆域都要大。一个人是无法解释他认知之外的事情,提起《吕氏春秋·古乐篇》“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”,他们会不假思索的说出,在商朝时期中原地区有大象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解读《山海经》的时候,习惯找出其中的一个动物,一座山或者一条河来解读。于是就有了《山海经》里的黑水、若水都是四川境内的河流,对于《山海经》里描写的黑水的向南流入大海,他们一般都会选择性无视。
关于《山海经》我们不能看它最后出现的人物,而是要看它最早描写人物,以及这些人物生活的地点。《山海经》中描写的南山经鹊山山系,对应的是印度半岛中部的萨特普拉山脉。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根据南山经描写的山脉河流,在萨特普拉山脉找到对应的山川河流湖泊大海。西海是阿拉伯海,丽麂水是讷尔默达河,宪翼之水是韦恩根格河,英水是婆罗门河,即翼泽是伦加利水库,东海是孟加拉湾。
南山经对应的山脉河流
编辑
试问如果华夏文明本土起源,为什么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会描写距离中国几万里印度的山脉河流。你也可以在中国去找符合鹊山山系的山脉,寻找的前提不要差太多,你不能把东海说成太平洋,西海就说成四川盆地或者某个湖泊。再说古人对于海和湖泊区分很明确的,海就是海,湖泊则是泽,英水向南流入的即翼泽就是一个湖泊。在中国找南山经的几率是很小的,因为丽麂水向西流入西海,代表着南山经的地形东高西低,这和中国的西高东低的地形完全不相符。地形是万年不变的,我们现在常说的沧海桑田只过是地表发生了变化而已。
既然南山经描写的印度中部的萨特普拉山脉,如果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写的《山海经》,那么是谁组织的人不远万里从中原跑到印度半岛,然后对印度半岛的山川河流进行考察,再回到中原把从印度半岛采集的萨特普拉山脉的信息进行汇总?为什么春秋战国的人会费劲吧啦的跑到印度去,这种可能性很小。也不会出现印度人写的山海经,然后传到我国古人的手里。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印度半岛曾经属于我们的领地,后来因为外敌的入侵,又加上相关记载的缺失,我们已经彻底遗忘这片古老的土地。
后人绘制的春秋战国地图
编辑
如果南山经的鹊山山系是印度的萨特普拉山脉只是巧合,我们看一下南次二经描写的柜山,“南次二经之首,曰柜山,西临流黄,北望诸毗,东望长右。英水出焉,西南流注于赤水”。而在浮玉山又提到“北望具区东望诸毗”,因为南次二经描写的是东西走向山脉,由此可以证明诸毗山是一条西北东南走向,长度超过2410里的山脉。而柜山又提到“英水出焉,西南流注于赤水”,赤水是一条发源于昆仑,然后向西南流入大海的河流。符合诸毗的山脉,只有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山脉,而赤水是消失的萨瓦斯拉蒂河。由此可以说明一件事,《山海经》的南山经、南次二经描写的是印度半岛的山脉。
由此可以可以说明一件事,《山海经》的写作年代非常的早,早到当时的华夏民族主要活动地点不在中原,而是印度半岛甚至更宽阔的区域,这就解释了五藏山经的写作疆域,远比今天中国的疆域还要大的原因。如果再用今天的视角去看待历史,你就无法解释三星堆会出现众多象牙,海贝以及一号青铜神树。而在完整的历史体系《山海经》面前,三星堆的象牙、海贝以及一号青铜神树都不能算作谜团。
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
编辑
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描写了:“炎帝之妻,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,炎居生节并,节并生戏器,戏器生祝融。祝融降处于江水,生共工”。这里的赤水是萨瓦斯拉蒂河,江水是四川境内的大渡河,祝融一族的迁移路线是从萨瓦斯拉蒂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,换一种说法就是祝融一族从印度半岛迁移到四川四川盆地。至于象牙和海贝,则是祝融一族迁移过程,捕食的大象遗留的象牙,以及从孟加拉湾捕捞的海贝。至于一号青铜神树,则是祝融的后人为了纪念祖先曾经在青丘山管理扶桑,按照扶桑等比例打造的青铜神树。
我们还可以从另一点证明《山海经》写作的时间非常的早,这条河就是赤水(斯瓦斯拉蒂河)。根据西方的历史学家对萨瓦斯拉蒂河考古发现,这条河是在公元前两千年彻底干枯的。而《南次二经》描写的是,“英水出焉,西南流注于赤水”。说明《山海经》的作者在描写南次二经的时候,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还是正常流入大海的。由此可以说明,在赤水没有干枯之前,作者就开始写作《山海经》。
南次二经地图
编辑
不过从《山海经》描写的从帝俊到箕子朝鲜,那么长的时间跨度可以确定,《山海经》绝非短时间成书。《山径》应该是短时间内写成的,不过《山径》投入的人多,从山经的描写顺序来看,应该是当时有人组织多人去去各个山系采集信息。至于每座山提到的动物植物金属矿产等信息,并不是采集者亲自亲自搜集的,而是山系结尾那些山神提供的,这些山神的职责就是开采山里的金属矿产。等到这些人搜集玩重要信息之后,然后返回进行汇总,就有了我们所看到的山经。《海经》则是在山经的基础上写的,不过《海经》跨度时间远比《山经》长,有人不断的往《海经》里加增添内容,这才有我们能看到的成汤讨伐夏桀,以及“东海之内,北海之隅,有国名曰朝鲜”,一个位于今天泰国的地方。
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着大禹治水的传说,为此我们总是对大禹敢于和大洪水作斗争而自豪。于是就有了东方的祖先大禹勇敢的治理大洪水,不怕困难的精神。而西方的祖先诺亚遇到大洪水,只能带领家人躲进诺亚方舟里逃跑的传说。虽然我们一直把大禹视为华夏的祖先,但是史学界并不认可大禹的存在,他们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从夏朝开始的,大禹治水不能算作中国的历史,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最好的说明。
后人画的大禹治水图
编辑
虽然《尚书·禹贡》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大禹治理九州河流的描写,太史公在《史记·夏本纪》也引用了《尚书》的内容,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大禹治水的遗迹。不乏有学者在某段河流宣布找到了大禹治水的遗迹,但是很多遗迹都是后人所谓人所造。还有一些大洪水的遗迹,都只是短时间的局部洪水,远远达不到古书中描写的,大禹为了治理大洪水疏通九河的大区域。这就是为什么在夏商周断代史工程中,没有大禹治水的原因,不是史学家们不想写大禹治水,而是无法根据《尚书·禹贡》里描写的内容,找到大禹治水的遗迹。
为什么大禹治水的遗迹那么难找,难道大洪水只是古人编造的神话传说。如果只是在一本书出现大禹治水内容,可以说是孤证、孤证不立。但是《山海经》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史记》《吕氏春秋》《华阳国志》《庄子》等众多的文献中都记载了大禹治水。既然古代那么多文献记载了大禹治水,如果我们找不到相应的遗迹,只能说明一点,不是说文献描写的不对,而是我们关于大禹治水找错了方向。据传说鲧治水用了9年,大禹治水用了13年。两代人用了22年治水,这次大洪水显然是全世界存过的时间最长,破坏力最大,波及范围最广的一场大洪水。
后人制作的禹贡图
编辑
之所以很多学者不相信《尚书·禹贡》里的大禹治水,找不到相应的遗迹之外,还有一点就是无法确定大洪水的来源。简单的解释就是炎帝黄帝时期世间还一切太平,为什么在尧舜禹时代突然就爆发大洪水。那么大洪水的水源是从哪里来的,是当时www.jccckj.cnAAA突然增多的降雨,还是因天气变热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原的融化。历史学家曾经根据中国的地形,结合中国当时的降雨量,以及青藏高原的冰山雪原的融水,都无法还原出《尚书·禹贡》里的大禹治水治水图。还有鲧和大禹治水一共用了22年,这个时间跨度是非常长的,不管是降雨增多还是冰雪融水,都无法支撑二十多年的大洪水。至于那些把大洪水有说成海啸引起的,更无法解释鲧和大禹治水鲧和大禹花费的时间。
对于古代流传的历史文献,我们不能不信,也不能全信,只有做到去伪存真,才能找到我们所要的答案。不过从《山海经·海内经》里描写的,“禹、鲧是始布土,均定九州。”可以推测鲧和大禹为了 治水,确实参与了划分九州工作。至于《山海经》里的九州是不是《尚书 ·禹贡》里的九州,因为《山海经》没有关于九州的详细内容,我们已经无从所知。不过从《尚书 ·禹贡》里描写的内容可以推测,它更像西汉时期的疆域图。
印度半岛、中国、埃及的洪水冲击区域图
编辑
研究地理的人都知道的一件事,洪水越大冲击力就越强,所造成的破坏力就越大。从《山海经》里描写的“禹、鲧是始布土,均定九州。”可以说明大洪水的破坏力一定强。特大洪水会在地球上遗留洪水冲击痕迹,这种冲击痕迹只有在高空才能看到,在地上就没有的话远没有空中看的明显。虽然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洪水的传说但是这四个地区的冲击痕迹是,印度半岛大于中国,中国大于埃及。不过一直流传大洪水的两河流域,却没有任何冲击痕迹。由此可以说明一件事,历史上印度半岛遭受的大洪水最为严重,而两河流域从平缓的土地来看,可能就没有爆发过大洪水。
因为《山海经》是以地图形式展现的史书,它不会描写大禹治水的过程,而是通过《山海经·海内西经》“河水出东北隅,以行其北,西南又入渤海,又出海外,即西而北,入禹所导积石山”。里的积石山展现出来,这里的河水是印度河。这是一张西方人对古印度河考古之后,绘制的橘色的代表旧河道,蓝色断断续续的河道则是大禹治水新挖的河道,对应的就是河水的禹所导积石山。因为大禹为了治理河水(河水)爆发的大洪水,把有河水的河道废弃,重新挖了很多新的河道。河水流向大海顺畅了,自然治理河水就成功了。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,大禹治水的河流远不止河水(印度河),还有洛水(杰赫勒姆河),伊水(杰纳布河)等,这和《史记》中的大禹治水疏通九河相对应。
萨瓦斯拉蒂河
编辑
为什么在尧舜禹时代河水(印度河)会爆发大洪水,主要是由于河水无法承载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的改道带来的水流,河水水系的堤坝决堤,才造成的大洪水。虽然历史上也有因为降雨量增多,河流无法承载输入的水量,也会爆发大洪水,但是那些都是短期和局部的大洪水。而赤水改道河水就不一样,赤水是一条径流量与河水相当,甚至比河水的径流量还要大的河流。因为这条河的改道,才爆发的大洪水。通过对萨瓦斯拉蒂河的考古,发现这条河在公元前2000前后彻底消失,消失的时间在夏朝的早期。这条河在黄帝时代是还存在的,黄帝和蚩尤大战的冀州之野就在赤水流域。
华夏文明的脉络从来不是靠文字,青铜器和城市这三要素来支撑,而是史书结合地理的逻辑闭环。 比如《山海经》描写的昆仑虚的六条水赤水、河水、洋水、黑水、弱水、青水。赤水代表着炎帝,而黑水代表着黄帝。赤水是萨瓦斯拉蒂河,河水是印度河,洋水是恒河,黑水是格尔纳利河,弱水是阿润河,青水是雅鲁藏布江。等到《穆天子传》周穆王西巡昆仑之丘祭拜黄帝的宫殿,途径了赤水,河水,洋水和黑水,完全形成了逻辑闭。真正支撑华夏文明的一直都是山脉与河流。
昆仑虚六大河流图
编辑
为什么夏商周断代工程里不包含五帝配资炒股网站就,主要是我们研究的历史却少了一环,就是昆仑虚五色水地理历史体系。如果我们去研究《山海经》就会发现,华夏文明最早的是昆仑虚的赤水(萨瓦斯拉蒂河)是炎帝一族生活的地方,黑水(格尔纳利河)流域的轩辕之丘,是黄帝居住的地方。河水(印度河)则是尧舜禹时代爆发大洪水的地方。昔三代皆在河洛之间的河洛,河是印度河,而洛是杰赫勒姆河。
发布于:河南省尚美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